• 介绍 首页

    一妃虽晚不须嗟

  • 阅读设置
    第148章 反杀 2
      【勿点,本次发布为防盗版,正文1点半前换上】
      面对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即位的宋神宗想要除旧布新改变格局,同在朝堂高踞要位的司马光和王安石都认识到要变法革新,但在变法的目标方向,以及实施的具体路径等环节,司马光和王安石出现了分歧。于是,搅乱北宋政坛数十年的新党和旧党之争,从此开始。相互拆台和攻讦的现象一直延续到神宗死后,宋哲宗即位。前后长达五十年。北宋政治废弛,两党更迭执政,人民无所适从。
      司马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作《资治通鉴》的呢?
      司马光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他的政治主张没有被宋神宗采纳,上疏请求外任。宁四年(1071),他判西京御史台,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为侍中兼枢密副使,而自己毅然辞去了枢密副使的官职,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退而修史。这段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5]
      第二集编辑
      智伯之亡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那么,《资治通鉴》开篇写的是哪个历史发生呢?
      公元前453年发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可以说是春秋到战国的分水岭,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把这件事情放在开篇来记述,可见司马光对这件事情是十分重视的。
      而三家分晋之前,春秋晋国是四卿把持朝政,其中的智氏一家独大,已经具备兼并韩赵魏三家,独代晋宗的可能。但最终智氏的族长智伯没能成为一统江山的英主,反而成了三家分晋的垫脚石。智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晋国都干了哪些大事?
      智伯是春秋晋国卿大夫家族中,势力最强大的智氏家族的族长,他采用的“食果去核”之计,巧妙地削弱了韩赵魏三卿的实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智氏家族在晋国的卿大夫中一家独大。如果不出意外,智伯统领下的智氏家族必然会吞并其他三家,最终取代晋君,另立国家。但是,历史走势往往出人意料,智伯最终却败在了自己洋洋得意的一句话上。那么,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呢?除此之外,在他身上还有什么样的缺点呢?[6]
      第三集编辑
      魏文侯其人
      战国七雄的格局形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看不出哪个国家有统一天下的气魄。而战国七雄中第一场有声有色的大戏,是从魏国开始上演的。魏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崛起的国家,而它的崛起,和魏国的一代有为之君魏文侯密不可分。
      魏文侯是一代有为之君,他是在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做出成绩的诸侯。他希望得到治理国家的贤才,但最初却把豫让这样的忠臣,误认为是贤才。那么当魏文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他是怎样改正自己的缺点,求贤重贤的呢?
      魏文侯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四方贤明之士纷纷投奔到他的麾下。像吴起、西门豹等战国时期著名的人才,纷纷前来效力,一时之间,魏文侯手下是人才济济。魏国也因此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崛起。可以说是魏文侯奠定了魏国强盛的基础,那么魏文侯除了重视人才,求贤若渴之外,他身上还有特质,使得他最终成为一代有为之君呢?[6]
      第四集编辑
      魏文侯图强
      在战国初期的历史舞台上,魏文侯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战国时期弱肉强食的现实,使他有振兴魏国的内在动力。但魏文侯也知道,靠自己一个人不能包揽所有的事,他需要让各有特点,各有长处的贤能之才,在合适位置上发挥合适的作用。
      而当时战国初期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实际上各诸侯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拉拢人才,希望人才为自己服务,魏文侯对待人才有特殊之处,对于不愿入仕的人才,魏文侯尊重他的选择,不能用则养,从而获得了尊贤重贤的美誉。于是,很多人才都愿意到魏文侯手下效力。那么,魏文侯又是如何对待手下的忠臣贤士的呢?
      魏文侯在位有五十年之久,他执掌魏国最高权力之际,任用了一大批贤能之才,有力地促进了魏国的发展。在魏文侯任用的人才之中,西门豹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物,他不仅是魏文侯手下得力的人才,还给中国历史留下了西门豹治邺的典故,那么西门豹究竟有什么样的才华呢?[6-8]
      第五集编辑
      吴起的悲情人生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改革家。他是兵家的代表人物,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被誉为兵家“亚圣”。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军事上能够以少胜多,在政治上能够强魏富楚。但是吴起的一生却毁誉参半,在历史的评价中充满矛盾和争议,那么吴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吴起有能力,但他又有强烈的功名心,他做的一些事情,有的十分过分,有的真假难辨。这使吴起的形象,在历史上充满了多维面孔。而吴起被人攻击,主要是发生在他在鲁国的时候。而吴起到魏国之后,率军出征,能够以少胜多;而他到了楚国,也能够变法强楚。那么,吴起为什么一直游走于各国之间呢?他在各国的为政轨迹为什么如此相似呢?[7]
      在历史上,吴起虽然以一个有争议的形象留诸史册,但他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协助弱小的鲁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又能在魏国以少胜多,打败秦国。还能在楚国推行变法。可以说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改革家,那么能力出众的吴起,他身上有哪些缺点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