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一妃虽晚不须嗟

  • 阅读设置
    第157章 偷香 2
      【勿点,本次发布防盗版,正文上午换上】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1-2]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师。[3-4]657年建东都洛阳[5-9],后又陆续增置北都太原[10],南京成都、凤翔等都城[10]。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11]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12-13]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2][14]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15-18]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时万国来朝达到鼎盛,向其朝贡之国多达三百余。[19]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20-24]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25-28]。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29]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30-31],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32]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33]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代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枋和飞钱。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类似于支票)寄付钱财。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唐末,因为黄巢之乱和藩镇割据,人口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156]
      赋税
      唐朝中期的780年,统治者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日益加剧,唐朝末期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144]
      人口编辑
      因隋炀帝杨广造成的隋末天下大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至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李唐统一全国后户口开始逐步恢复。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235万,又获塞外归附人口120余万。[157-159]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国有户380万。[160]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约3714万人。[161]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户数9619254,口数52880488,为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162]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及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户口数不符合实际情况,据学者分析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至少有4600万到4700万左右,晚唐人口峰值达六千万左右。[163][112]
      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唐朝的人口峰值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间(754年-755年),因学者考虑到佃农、隐户、奴仆、士兵、僧道、外族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而对唐朝人口峰值有不同看法。[164-165]唐朝史学家杜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一千三四百万户;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顶峰6300万;现代学者冻国栋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大约1430-1540万户约为7475-8050万人;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8050万;葛剑雄认为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左右的人口峰值在8000-9000万之间;现代学者陈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万人;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更认为唐朝人口最高峰时2000万户,人口达1.4亿人。[15][17][163][166-168]
      吐谷浑乃慕容鲜卑支系,五胡十六国时期西迁至青藏高原东北端,并在329年立国,使用晋制,且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一直摇摆在与东晋、南朝和十六国时的西北强国之间。曾在隋大业五年(609年)被隋军占领,隋末战争时复国。吐谷浑因夹处于吐蕃和唐两大势力之间,又与吐蕃同处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缘上,早年慕容伏允采取亲蕃疏唐的外交政策。唐太宗几进召见未能成功,634年,开始派兵西征,次年,大将李靖击败吐谷浑,亲唐的慕容顺继位并对唐称臣。死后,慕容诺曷钵继位,唐遣送弘化公主和亲。663年,吐蕃灭吐谷浑,诺曷钵率众迁至唐安乐州(今宁夏中宁)。[210]
      日本
      倭国在武周时期改称日本,与唐朝往来密切。孝德天皇推行革新,效法唐制,走向中央集权。引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落实户籍和记账制度,参考《唐令》写成《大宝令》法典,遵照洛阳布局规划平安、平城二京。日本先后派遣了数十次遣唐使,使团规模达数百人,团中除使臣、水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等。[211]代表的来唐日本人有留学生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与僧人空海和圆仁。空海著有《文镜秘府论》与日本第一部汉字字典《篆隶万象名义》。圆仁寻觅佛法而走遍唐朝多个道郡,带回日本大量佛学经文器具。百济艺僧味摩之将在唐学到的荆楚傩舞传至日本,时称吴伎乐。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也都是分别从中国的草书和楷书部首演变而来。[212]鉴真和尚应日本僧人之邀,曾经六次东渡回日,最后终于成功。他向日本带去了佛经,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传播以及佛教在日本的兴盛。
      644年,趁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时机,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出中原。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得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