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秦时:从八岁嬴政开始签到

  • 阅读设置
    第513章 继承制度
      一年后。
      始皇帝十七年。
      灵渠修成。
      极庙。
      大朝会。
      百官按时点卯。
      “灵渠修成,已是方便运输粮草,朕决议派大军入南越,一举将之攻下。”
      嬴政坐在皇位之上,俯瞰殿下百官,随即问道:“国尉、郎中令以为此次出征,如何排布?”
      嬴政看向尉缭与王贲。
      尉缭如今年纪已经不小,有五十余岁,一统天下之后,尉缭其实早已萌生退意,一直在等待机会,听得嬴政问话,只能出列,“南越之地地处蛮荒,气候与中原大不相同,陛下能命李信将军在南越周边练军,以适应气候,确实大善,而我秦国经过一年休养,也恢复了不少元气,此时确实是出兵的良机。”
      “不过南越土人不服王化,必然对我大秦军队会极力抵抗,大王想要土地,便必须以战养战,同时攻下一地便当留人治理、教化当地,如此还能为我大军提供后援。”
      王贲这时也道:“廷尉所言有理,不过要向让之臣服,臣以为必定先要威服,南越与山东六国不同,南越之地想来偏居一隅,土人自成一脉,与我中原文化大不相同,想要融合,必先将其打怕,让其恐惧敬畏,方行治理。”
      “好。”
      嬴政听罢之后,立即下令,“任屠睢为主将,任嚣、赵佗为副将,发兵三十万替换李信征南越,再动用二十万刑徒、发诸尝逋亡人、婿、贾人,输送辎重粮草,告诉他们,若此次立功,便能减免罪责,恢复自由身,为民,立功得爵。”
      逋亡人便是逃亡之人。
      话甫落,屠睢、任嚣、赵佗三人立即出列,接下虎符。
      就在三人离开大殿之后。
      姚贾与尉缭分别上书,祈求还乡。
      嬴政自是一番挽留,最终让两人卸下官职,却又请两人分别挂名纵横家与兵家学宫的老师,保留上卿地位,俸禄依旧。
      两人都是人才,姚贾能言善辩,自是要其担任纵横家的老师,传授知识与经验,而尉缭则是兵家的知名任务,尤其擅长理论与大局观。
      要知道,就连王翦都不能立刻回乡,被嬴政拉着在咸阳颐享天年同时,还要为秦国继续付出,培养人才。
      因此嬴政自是不会放过这两人。
      而趁着这个话题,嬴政突然提出一事。
      “丞相一职乃重中之重,为百官之首,朕决定让丞相之位五年轮岗一次,以展其能。”
      听得此话,百官顿时一愣。
      不少人脸上露出愕然。
      但是他们很快就想到了原因。
      相位极重,也有威胁皇权的可能,欺上瞒下,一旦成为权臣,便会对皇帝造成威胁。
      但如果五年轮换一次,便能让丞相无法长时间扩充自己的势力,而一旦轮换,便又是一个山头起来,之前积累的自然容易烟消云散。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百官自然不敢拒绝,而且更多的人露出渴望。
      尤其李斯。
      王绾在相位若不出错,他只能等对方老迈离职,但是即便如此,他前面还有别人,尤其还有自己的师弟韩非,韩非才华让李斯都赶到畏惧,等轮到他,也不知道多少年后了。
      但是如果按照五年轮岗制,那么即便下一任是韩非继任,但是也只有五年时间,轮到他的机会也会变大。
      因此李斯自然支持。
      “吾皇圣明!”
      李斯立即跪下,高声大喝,百官醒悟过来,也立即喊道。
      嬴政微微颔首,继续说道:“郡守为一郡之长,为发挥其能力,同相位一般,施行五年轮换,每五年,由中央调离其岗位,与他郡相换;郡丞有功绩升任郡守当另换他郡任职。”
      “各郡尉同样五年轮换一次,其麾下军卒与郡尉分离,换至其他郡驻扎……”
      嬴政将自己的意图说出。
      总体而言,就是不管是掌政的郡守还是掌军的郡尉都要轮换,郡尉轮换甚至不能与其麾下士卒轮换到同一个地方,郡丞若得升官,也要到其他地方任郡守而不能在当地任,除非是郡守突然出事,由其顶替。
      而如此一来,就是在解决郡守与当地上下串通一气的可能,郡尉也不能得军心,只能统御,让其无法成为其私军。
      郡丞也要调岗,让其无法成为当地豪强。
      除此以外,各郡监御史也有相关制度来防止其成为当地的保护伞。
      听完嬴政的话,百官都赶到凝重与敬畏。
      知道这是皇帝再定未来之策略。
      因为皇帝不再分土,没有子嗣镇守边疆,但是又为了避免被他人一家独大,因此才会如此拆分,不给人机会。
      “臣以为善!”
      韩非最先出列,嬴政的想法另他都赶到惊讶,同样他也看到了此中好处。
      至于其他人反应过来,也立即附和。
      如今嬴政威严甚重,根本无人敢反对嬴政的话。
      更何况大家都明白嬴政的意图,如果对此事提出反对意见,岂不会被怀疑有其他心思?
      更何况这种制度需要时间检验,若是效果不佳,自然会改变。
      见众人都赞同,嬴政又看向韩非,“为督促各郡官吏遵循秦法,查处乱法者,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当五年巡查各郡一次,考察官吏,巡查当地。”
      “臣遵旨。”
      韩非出列,躬身回道。
      “丞相讲讲这一年人丁普查造册成果,朕以及满朝官吏,都需要知道如今我大秦人口多寡。”
      嬴政看向王绾,问道。
      因为这一年来嬴政已命匠人造出纸张,这才能让底层官吏如此详细记录。
      除此以外,嬴政还名学宫、博士等人重新往纸张腾抄百家学说,并命人节选各家学说编纂成书,供各级教学。
      其中一个名为喜的安陆御史喜受提拔入咸阳,开始编撰整部秦法。
      王绾也早有准备,立即站起身回道:“启奏吾皇,经一年从新造册,现我大秦拥有人丁总计两千四百万,十四岁及以下人丁约为五百万,其中得益于我皇鼓励生育之策略,以及命医家针对新生儿各种病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等因素,有两百余为我秦国旧有一十四郡,而这两百万,又有半数来自陇西、北地、巴、蜀四郡。”
      显然,随着年初嬴政定下的策略、方针,这一年,秦国所有的官吏都没有闲着。
      由下至上,一层一层地统计人口。
      而秦国在嬴政继位时人口本就超过了五百万,本来每年出生人口就有近十万,只不过因为生存条件,新生儿存活率不高,普通人家有过半就算不错了。
      因此嬴政的各种政策、方针,让秦国的生育率或者说存活率直接提升了一倍。
      而且从嬴政继位到现在,已经有第一批从嬴政继位时出生的孩童已经成丁。
      至于其他几国加起来总人数虽然超过秦国,但是因为连年征战,不止成定锐减,这样也会导致一个家庭失去顶梁柱,从而难以生存,加上医疗条件没有秦国完善,因此比不上秦国的人口。
      说完数据之后,王绾立即躬身大喝:“恭贺吾皇,全赖吾皇,我大秦欣欣向荣,吾皇万年!”
      “吾皇万年!”
      紧接着,百官也立即参拜。
      嬴政脸上也露出笑容,随后又道:“我秦国带甲百万,如今并六国,人口已翻四五倍有余,但我秦国周边依旧还有威胁,不可松懈,我秦国尚武之精神,当永世延续,因此朕决定,凡年满十六岁成丁至三十五岁,即便未有战事,也必须服兵役两年,若有战事按律抽调。”
      “而这条政策,不止是黔首,即便是尔等公卿、官吏、君侯之子也必须服役,甚至与朕之皇子,也必须服役,若是逃役,终生不得为官吏,并且罚没财产,有爵剥爵,从此为下等之民。”
      “若是皇族、宗室子孙,未曾服役,将失去继承资格,失去皇子、宗室待遇,贬为庶民。”
      百官为嬴政这个决定惊讶。
      只听嬴政继续说道:“我秦国尚武,既要臣民尚武,那么作为皇帝,作为皇子就必须尚武,如果我秦国未来继承人失去尚武精神,那么整个帝国也将逐渐失去此种精神,这是朕不允许的,也是我秦人所不允许的,是我中国所不允许的。”
      “为吾皇贺!”
      王翦、王贲等武将立即表示赞同。
      既尚武,那么他们武将的地位就会稳固。
      见嬴政连自己的子嗣都要一视同仁,参与兵役,百官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更何况,十六岁至三十五岁,时间线拉长至二十年,自然也能保证兵员充足的同时,粮草压力也不算大。
      “启奏吾皇,臣请议立太子,以防未来诸子内乱。”
      突然,就在这时,王绾开口说道。
      百官顿时闻之讶异,看向王绾,如今皇帝年富力强,突然提出立太子一事,就不怕皇帝恼火?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嬴政倒是表现的依旧淡然,只是回了八个字,“诸子年幼,不宜早立。”
      “诺。”
      王绾说完便躬身退了回去。
      他也只是提议,既然皇帝有了答复,自不可能继续讨论。
      如今皇帝子女已有十数人,其中除了长公子扶苏之外,还多了四个公子,不过大多不满十岁。
      因此皇帝所言有理,立太子再等七八十来年,等诸公子长成也无不可。
      毕竟皇帝春秋鼎盛,而今不过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既然议到这个话题,那朕便再说一说。”
      嬴政突然开口,吸引众人目光,“朕并六国,外患已不多,未避免皇族内乱,朕决定立下继承制度。”
      “臣等恭听。”
      百官双耳竖起,集中注意力。
      这对他们而言,可比之前的事情更加重要。
      “朕决定,凡皇族子孙,长幼有序,幼子不得继位,为避免未来帝国主少臣疑,凡未满十三岁皇子皆不得继位。”
      嬴政说完,满堂皆寂。
      片刻之后,韩非眉头一挑,突然站了出来,“启禀陛下,后两条无可置喙,吾皇圣明,但如果年满十三,且非幼子,若是皇子数量众多,若是不早定继位制度,不立太子,岂不会引起兄弟相残,皇室内耗之局面?”
      韩非不得不担心,王位之前便是争的你死我活,如今诺大帝国,岂不争的更加残酷?
      王绾此刻也忍不住说道:“陛下,赵国昔日几番更换太子,造成几次内乱,国力损耗严重,不可不防,”
      嬴政抬起手,安抚百官,“朕知晓众卿心意,所以在皇子年满十六,且经过两年兵役之后,朕决定让其到底层历练,即便是嫡子、长子,也要经过历练选拔,大家各为一县之令,治理县城,考察其政绩。
      政绩优异者如寻常官吏晋升郡守继续治理地方,回都城之后,再行殿前考校,优中选优。
      当然,若是在此期间,作弊或寻求外援资助者,将废其继承权,若是故意使坏影响他人者,同样查证清楚后,废其继承权。参与帮助破坏其他皇子历练者,灭其族裔,抄没家财,若是兄弟相残者,剥其继承权,从重处置!”
      “这……”
      这番话让百官一时愕然,因为这是自古未有之事,当然,选其能力出众者继承虽少,但也不是没有,但形成制度的却还未有。
      “陛下,那该由谁来审校评判?”
      李斯这时开口问道。
      “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宗正五人共同给出建议,后报于朕,由朕决断,未避免昔日赵国废立之乱,一旦立为太子,无十恶之罪,不可轻换。”
      嬴政早有腹稿,直接说道。
      丞相是百官之首,掌全国政务,位高权重,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则是掌全国军事,廷尉则是掌全过刑法,宗正则是皇族宗亲。
      因此五权分立,形成平衡,不容易让某一方权利过大而影响公正。
      说到这里,嬴政又补充一句,“再未立太子之前,三公九卿及朝中其他朝臣,不得与诸皇子建立私交,若是参与其中,影响考察,皆从重处置!”
      “详细完善规制,由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三人共同草拟,交由朕审核!从此以后,成为我秦国万世不移之法!”
      “吾皇圣明!”
      话自此处,百官皆起身跪拜。
      嬴政其实也是有考量的,任何法度都由人掌握,最后就会擅权,但是他还是准备如此做,因为嫡长子虽然容易不出错乱,却也容易出废物,太早立太子也会被百官忽悠,因此倒不如让其从底层历练而起,这样的人再差也会有自己的一定考量,不至于沦为傀儡。
      想当年惠文王还是太子时,触犯国法其实也是被甘龙、公孙贾等老世族挑拨,这才有了后来的被放逐四年,融入底层,学会了自己思考,有了后来的惠文王。
      秦武王则是一直喜好勇力,好勇斗狠,受将官影响校多,因此一继位便驱逐张仪等人,不够平衡。
      一个国家必须文武达成平衡才能持久。
      而一个国君更是不能喜欢文厌烦武,也不能只喜欢武而厌文,只有文武并济方能稳固江山社稷。
      之后昭襄王继位自不必说,大权被宣太后与穰侯掌管,直到化名张禄的范睢到来,才找到机会一具驱逐四贵,但在此期间,太子却是受四贵熏陶已久,却是处处站在穰侯等人身边说话,而不站在昭襄王这个父王身边。
      因此昭襄王这才将其送到魏国为质,最终死在了魏国,这才有了安国君为太子的原因。
      因此嬴政这样也是为了防止外戚太过专权,同时影响太子,毕竟外戚在秦国也算根深蒂固了,虽然楚系如今因为昔日昭襄王驱逐四贵加上芈启的背叛,已经一蹶不振,但秦国未来依旧会有着外戚的空间。
      而只要在其成长期间,让其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那么未来他人,即便是外戚也很难彻底蛊惑君王。
      因此嬴政指定这个制度,只是尽可能地保证未来万世的继承人,都不是彻底的废物。
      至于不让幼子以及未满十三岁者继位,也是为了考虑到将来某些人拥立幼主,从而进行掌控。
      虽然他才三十岁,时间还早,但是早点确立制度,他也想亲自培养自己的子嗣。
      也成为后世之典范。
      立嫡立长立贤,最重要的是看其能力。
      吞并南越之后,还有匈奴、北呼,还有西域诸国,若是皇子立功,他也不建议由其他表现不错的皇子去镇守这些更远的边疆,甚至海岛。
      比如辽东对面的海岛,比如东海、南海等地海岛。
      楚国这些年来也大力发展海贸,与周边岛屿有过交易,这些海图如今可就在秦国。
      只待他扫平南越,北上打击匈奴与北胡之后,便可着手此事。
      至于西域也要扫平门户附近的诸国,然后再遣使探明道路、势力,然后进行拉拢或打击,再用一套‘远交近攻’的战略,蚕食西域诸国。
      人口充足后,再经行迁徙,同化。
      “既然众卿并无意见,那么朕再定一条法令,凡满十岁,未满十六岁皇子,每年都要有一个月下田务农,以劳其筋骨,知农事。”
      说到这里,嬴政顿了一下,看着百官又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诸卿符合年龄子嗣,就陪诸皇子一起参与劳务,好知其中辛苦,免其成为纨绔之材,难得大用。”
      “昔陛下继位前便参与农事,后背子孙也当以陛下为榜样,此乃善政。”
      “我秦国以耕战而成强国,此乃当为之事!”
      “陛下圣明。”
      百官也再次高呼。